扫一扫,与我联系
序号
|
要素条件
|
1
|
生产管理层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(ERP)、供应链管理系统(SCM)、客户管理系统(CRM)、仓储管理系统(WMS),或具备相当功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模块。
|
2
|
计划执行层建立制造执行系统(MES)和先进排产计划系统(APS),或具备相应功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模块。
|
3
|
生产控制层采用自动化生产线,建立过程控制系统(PCS),配置数据采集系统,建立实时数据平台,生产工艺数据自动数采率90%以上, 工厂自控投用率90%以上, 关键生产环节实现基于模型的先进控制和在线优化。
|
4
|
各信息化管理系统集成,实时数据平台与过程控制、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互通集成,过程控制系统(PCS)和制造执行系统(MES)集成。
|
5
|
建立可供模拟仿真的数字化模型,具备数字化仿真模拟能力;建立涵盖各层面数据信息的企业核心数据库;建立信息安全保障机制。
|
序号
|
要素条件
|
1
|
生产管理层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(ERP)、供应链管理系统(SCM)、客户管理系统(CRM)、仓储管理系统(WMS),或具备相当功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模块;实现了产品全寿命周期管理(PLM)。
|
2
|
计划执行层建立制造执行系统(MES)和先进排产计划系统(APS),或具备相同功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模块。
|
3
|
生产控制层采用自动化、柔性化、智能化加工装配设备或生产线;配置数据采集系统,建立实时数据平台,能充分采集制造进度、现场操作、质量检验、设备状态等生产现场信息;采用了仓储物流信息化系统。
|
4
|
各信息化管理系统集成,实时数据平台与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互通集成;建立车间级的工业通信网络,系统、装备、零部件以及人员之间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有效集成。
|
5
|
采用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(CAD)、计算机辅助工程(CAE)、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(CAPP)、计算机辅助制造(CAM)、设计和工艺路线仿真等工具,实现数字化设计生产能力;建立涵盖各层面数据信息的企业核心数据库;建立了信息安全保障机制。
|
序号
|
要素条件
|
1
|
具有网络通信功能,提供标准开放的数据接口,能够实现与制造商、用户之间的数据传送。
|
2
|
能够感知装备自身、作业对象和作业工况的状态。
|
3
|
能够根据自感知信息以及作业要求调整和优化工作状态。
|
4
|
具备一定的故障自诊断能力,能够识别、定位甚至隔离故障。
|
5
|
能够提供运行数据或用户使用习惯数据,支撑制造商、用户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,实现创新性应用。
|
序号
|
要素条件
|
1
|
实现基于互联网的产品与用户、产品与产品、产品与制造商、产品与服务商之间的信息互通。
|
2
|
能够感知产品自身的状态和使用环境情况。
|
3
|
能够根据自感知信息调节工作状态。
|
4
|
能够提供运行数据或用户使用习惯数据,支撑制造商、用户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,实现创新性应用。
|
5
|
具有远程升级等在线服务功能;产品通过集成智能化的软硬件平台,能够支持大量应用程序。
|
序号
|
要素条件
|
(一)智能服务
|
|
1
|
建立云服务平台,具有多通道并行接入能力,对装备(产品)运行数据与用户使用习惯数据进行采集,并建模分析。
|
2
|
以云服务平台和软件应用为创新载体,为用户提供在线监测、远程升级、故障预测与诊断、健康状态评价等增值服务。
|
3
|
应用大数据分析、移动互联网等技术,自动生成产品运行与应用状态报告,并推送至用户端。
|
(二)物流管理
|
|
1
|
建设基于网络的物流信息系统,配置自动化、柔性化和网络化的物流设施和设备。
|
2
|
采用电子单证、无线射频识别(RFID)等物联网技术,具备物品流动的定位、跟踪、控制等功能。
|
3
|
实现信息链畅通,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联动,全程透明可视化、可追溯管理,可提供安全性、快捷性、环境可控性等定制化增值服务。
|
(三)能源管理
|
|
1
|
建立能源综合监测信息系统,能够实现对主要能源消耗、重点耗能设备的实时可视化管理。
|
2
|
建立生产与能耗预测模型,通过智能调度和系统优化,实现全流程生产与能耗的协同。
|
3
|
建立能源供给、调配、转换、使用等重点环节的节能优化模型。
|
序号
|
要素条件
|
(一)个性化定制
|
|
1
|
建立基于网络的开放式个性化定制平台,具备与用户深度交互功能,定制要素具有引导性和有效性。
|
2
|
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碎片化、个性化需求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,建立个性化产品数据库,可快速生成产品定制方案。
|
3
|
企业的设计、生产、供应链管理、服务体系与个性化定制需求相匹。
|
(二)协同开发/云制造
|
|
1
|
建设制造需求和制造资源高度优化的网络平台,实现产业链不同环节企业间资源、信息共享。
|
2
|
采用并行工程,实现产品异地的设计、研发、测试、人力等资源的有效统筹与协同。
|
3
|
针对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开展动态分析,实现企业内制造资源的弹性配置,企业间网络化协同制造。
|
(三)电子商务
|
|
1
|
建设电子商务网络平台,并与企业的资源计划管理系统(ERP)、客户管理系统(CRM)和供应商管理系统(SRM)集成。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的销售收入比重不低于20%。
|
2
|
采用大数据技术,对销售数据、消费者行为数据等进行分析;实现对产品原料、加工、流通、售后服务等环节的数据进行采集、分析。
|
3
|
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应在客户服务、数据管理、金融服务、安全保障、物流管理、供应链协同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。
|